來源:中國會計學會
2018年4月8日,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委員會2018年第一次專題研討會在南京理工大學舉行。
一、基本情況
本次專題研討會主題為“會計專業融合與重構研究”,以“報告+圓桌會議”形式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集中研討。參與人員為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特邀會計教育專家,以及承辦單位教師共計46人,其中,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19人。中國會計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南京理工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溫素彬教授主持了開幕式,南京理工大學經管學院院長恢光平教授、中國會計學會學術部主任喻靈分別致辭。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大學王化成教授主持了研討會,3位委員進行了大會報告。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東北財經大學劉永澤教授主持了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工作會議。
二、研討會情況
1.關于會計專業教學一體化改革
2016年下半年,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率先在嘉興學院試點實施“互聯網+會計教學一體化改革”,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劉永澤教授對“會計專業教學一體化改革”實施一年多以后的成效和體會進行了報告。他認為,一體化應該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課堂教學與其它教學環節一體化。
從改革的內容上看,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利用自身優勢,匯集全國會計教學名師力量,本科啟動7門課程改革,高職高專啟動9門課程改革。他認為,會計專業教學一體化改革是整個會計教育改革的切入點,不簡單是課堂改革、教學方式的改革,更涉及培養目標、教學理念、互聯網下整合式教育模式、培養方式的改革。
從改革的成效上看,一是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解決了“學生厭學,老師厭教”的問題;三是真正實現了考教分離,改變了“中期末輕平時”的考核方式,成績考核更加科學、公平;四是豐富了老師的教學資源,擴大了教師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與學生互動的教學平臺。
關于一體化改革體會,劉永澤教授指出,一是不要過分追求視頻課表現方式和現代技術應用,而應注重效果,注重線下,實質重于形式;二是教師對教改的理解、對教改的熱情、敬業等,決定了教改的成敗;三是基于互聯網的教學平臺是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前提條件;四是會計專業教育一體化改革是“一把手”工程,不僅是教學方式的改革,而且涉及教學目標、教學理念、考核制度、評價體系等諸多方面,學校主要領導必須支持才能成功。
山西省財政稅務專科學院校長趙麗生教授基于高職課程組一體化改革現狀,分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如教學資源不足、利用不充分等,并提出或可通過給學校及教師榮譽稱號等方式激勵他們實踐改革。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梁偉樣教授指出,在將管理會計滲透到課程體系中去時,存在如生源參差不齊、沒有合適的教材等問題,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應與時俱進引領高職教育教育改革。
上海商業會計學校陳強教授指出,由于師資隊伍存在老中青并存、老教師難以真正使用ERP系統進行教學等問題,一體化改革應分步實施,逐步實現最終目標。他以上海改革存在的問題為例,說明改革需官方推動。
2.關于會計專業融合與重構
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財經大學王華教授認為,學科是專業的基礎,專業是對學科的選擇與組織,是學科融合的結果;融入專業的學科是動態的,因專業培養目標變化而變化,培養目標決定專業所需學科的選擇與組合。會計學學科是關于會計學的完整知識體系,會計專業是應社會職業要求而設置的,并以會計學科為基礎。會計專業作為社會職業,必須滿足或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符合時代發展對會計人才的需要,并緊跟科技發展對會計技術方法革新的驅動。
在會計類專業面臨的困境與出路方面,王華教授談到了“大智移云”、人工智能、機器智能、區塊鏈對會計類專業的深刻影響。人工智能將終結財務會計的大部分功能,但職業判斷能力培養依然重要。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管理會計將在大數據背景下緊密結合,形成企業配置資源、防范風險、支持決策和價值創造的完整系統。機器智能使我們能夠解決復雜情況,并開發出模擬人類思維、參與人類工作的“認知代理”。他還列舉了TCL不再招收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現象,指出,目前的會計教育發展遠遠落后于實務,因此會計專業需要重構。
在會計專業如何融合與重構方面,王華教授認為,掌握知識不再是學習目的而是發展能力的手段。會計專業教育要面向未來,并以能力提升為首要。應注意以下幾點: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崇高理念,用“e-ESTEAM”(基于互聯網的倫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理念構建能力模型,課程設計立體化,創新教學模式,滲透式會計教育,改革實習實踐,重構教學組織,建立專業方向必修課程模塊,最終建立起支撐能力的知識體系、提升和發展能力的教育體系。
王化成教授指出,高等教育應變革創新,淡化專業,注重綜合性素質培養,知識整合將越來越重要。他以PPP項目為例,說明單一會計問題越來越少。他呼吁高校重建整合類的課程體系,培養適應崗位的人才,并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將同一案例運用于戰略、營銷、人力資源和財務的課程教學之中,向學生展示審視問題的不同角度,以加強實物中財務決策能力的培養。最后,他指出,會計專業融合與重構是一個極具價值的思想理念,在2018年甚至未來幾年內應加以深入研討并探索實踐。
3.關于大智移云背景下的會計學教育變革的構想
溫素彬教授以“微軟小冰”出詩集、報紙新聞很多由機器人寫作的例子,以及中國會計學會會計信息化專業委員會研究提出的影響會計的十大信息技術(大數據、電子發票、云計算、數據挖掘、移動支付、機器學習等)引入,提出我們面臨的環境是“數據技術革命時代”,轉型已是新常態,會計轉型是必然趨勢。會計面臨的問題在于與計算科學、數據科學進行賽跑,發展快的就有可能在專業融合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
溫素彬教授還對南京理工大學經管學院的學科專業進行了介紹,并以會計本科專業和MPAcc適應大數據時代、突出數據分析與決策能力的培養方案為例,說明了南理工在跨界與融合方面的初步構想以及加強會計專業“非會計”修煉的內容。從時間維、手段維和內容維角度對“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了闡述。南理工本科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以及培養方案的實施,目的在于將小的會計專業領域向其他學科的大面積融合,如經管院學科自身融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通過深入企業調研實習,實行積分制,一半講課一半實踐。培養學生的管理會計思維,掌握數據建模與理論方法,降低學習成本,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能力。
上海財經大學副校長陳信元教授指出,雖然大數據網絡環境下,IT人工智能對會計職業沖擊極大,但只要會計理論體系和方法還存在,還需要如基礎跨級這類的課程,就不用過分擔心會計未來的存續問題。我們更應關注的是眼前的問題,如會計學科應如何構建好自己的課程體系,課程結構應如何變化,內容如何更新,教學方法如何改進,如何制定合理的練習量,如何結合會計學不同階段的課程進行案例教學。同時,他指出,目前,專業的概念在弱化,知識整合性課程的通識教育被強化,越來越注重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創新思維的培養。此外,中國的國際化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應用的土壤,應由關注過去轉向預測未來;本科課程體系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會被IT所替代使我們應著重考慮的問題;在吸收了新元素、新內容后會計學將會有很好的發展。對于研究生層面,他以國外會計學受經濟學影響大量開展了實證研究,目前發展中更是引進了一些社會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的內容的例子,說明會計學研究方向應該是積極吸收其他學科的精華,而不是直接去研究別的領域的內容。最后,他強調,500多年前的意大利復式記賬至今存在,我們應相信未來。
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西南財經大學樊行健教授強調會計專業融合與重構應有序進行,并介紹了之前的會計教育改革經驗。
三、專業委員會工作會議情況研討會之后,召開了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工作會議。劉永澤教授主持了會議。會議有兩項議程,一是關于繼續深入研討“會計專業融合與重構”問題,經過討論,擬請示學會秘書長(另報)申請9月8-9日在山東工商大學召開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2018第二次專題會議。二是關于10月27-28號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2018年學術年會事宜。會議承辦單位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陳美華教授報告了會議準備情況。喻靈同志提示承辦單位要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有關政治紀律、廉潔制度,在會場安排、食宿、交通等方面嚴格遵守有關規定。劉永澤教授建議大家繼續提出會計專業重構的好想法。他指出,目前不少學校已經進行實踐,開始大數據會計招生,會計教育改革是大勢所趨,應順勢而為。